貿易暢通推動“一帶一路”共建走向更深更實
“一帶一路”10周年系列解讀
“一帶一路”倡議的提出已經邁入了第十個年頭。過去的十年中,“一帶一路”由一個愿景逐漸轉變為行動,從概念逐步落地實踐。這不僅為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共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,也為全球經濟增長注入了新的動力,并為提升各國人民的福祉做出了積極貢獻。在過去的十年里,“一帶一路”共建取得了豐碩的成果,道路變得更加寬廣,未來也更加充滿希望。我們相信,“一帶一路”將成為造福各國和惠及世界的繁榮之路和幸福之路。
為了紀念“一帶一路”倡議提出十周年,新京報評論部與新京智庫聯合推出了一系列文章,全面、多角度、深入地梳理和解讀了過去十年來“一帶一路”共建所取得的成果。我們將從各個方面對這一倡議進行剖析,希望能夠引起廣泛關注。
▲2023年9月17日,在南寧舉辦中國-東盟博覽會上,演員在國際展區越南展位前表演舞蹈。圖/新華社
2023年作為“一帶一路”倡議提出的第10個年頭,其必然成為一個重要里程碑。
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10月10日召開新聞發布會,發布了名為《共建“一帶一路”: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》的白皮書,并介紹了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在過去10年中取得的重大歷史性成就。據介紹,這10年來,貿易投資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果。共建國家與中國積極發展互利共贏的貿易投資合作關系,成功舉辦了5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,倡導成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,建立了長期、穩定、可持續、風險可控的投融資體系。在2013年至2022年的10年間,中國與共建國家的進出口總額累計達到19.1萬億美元,年均增長6.4%;與共建國家的雙向投資累計超過3800億美元,其中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超過2400億美元。
可以說,貿易暢通作為共建“一帶一路”的重要組成部分,在過去的10年中推動了貿易規模不斷擴大、貿易結構不斷優化。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在全球貿易低迷的背景下,取得了逆勢增長的良好勢頭。共建“一帶一路”的硬聯通、軟聯通和心聯通成為其中的重要動力。
當前,面對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,我們需要充分利用“一帶一路”倡議所帶來的開放網絡優勢和物流大通道格局,基于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,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,推動共建“一帶一路”貿易合作高質量發展。這將是新的起點,為共建“一帶一路”注入更多活力。
▲2022年8月21日,中歐班列(西安—漢堡)從西安國際港站開出。圖/新華社
中國與共建國家的貿易關系緊密,貿易韌性十足。
在過去的十年里,"一帶一路"倡議促進了中國與共建國家之間的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持續增長。
據數據顯示,2022年,中國與共建國家的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2.07萬億美元,較2013年翻了一番。而在2023年前8個月,中國與共建國家的進出口額達到12.62萬億元,同比增長3.6%,占中國外貿規模的比重為46.6%。
除了貨物貿易,服務貿易也得到了顯著發展。2015年至2021年,中國與共建國家的服務貿易總額累計達到6700億美元,年均增長5.8%。其中,數字貿易逐漸成為增長的新亮點。這一發展使得中國與共建國家的貿易關系更加多元化和全面化。
在全球貿易低迷和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,中國與共建國家的貿易關系表現出了強大的韌性和逆勢增長。這得益于共建"一帶一路"所提供的硬聯通、軟聯通和心聯通的重要支持。這一倡議為貿易暢通提供了全方位、立體化的保障,從而推動了中國與共建國家之間的貿易合作持續健康發展。
▲2023年9月22日,在西安舉辦的歐亞經濟論壇經貿合作博覽會上,觀眾在某進口酒經銷商展柜前參觀。圖/新華社
規則標準“軟聯通”是優先方向
中國與共建國家之間的貿易合作在"一帶一路"倡議的推動下取得了顯著的成果。這種合作受益于基礎設施的建設和規則標準的對接,即“硬聯通”和“軟聯通”。
在過去的十年中,中歐班列已通達歐洲200多個城市,累計開行突破6.5萬列,為中國和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提供了重要支持。特別是在疫情期間,中歐班列發揮了關鍵作用,保障了國際供應鏈的安全暢通。
與此同時,中國已與20個共建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,覆蓋亞洲、大洋洲、拉丁美洲、歐洲和非洲。這些協定為雙方提供了更加便利和優惠的貿易條件。中國東盟貿易額在過去的十年中快速超過5000億美元,向著1萬億美元的目標邁進。
在數字經濟和科技合作方面,中國為共建國家建設5G時代新型數字化培養人才,推動電子商務、物流飛速發展,整合中國國內的強大供應能力以及共建國家本土的零售體系,推動絲路電商在共建國家落地生根,為共建國家消費者提供優質線上跨境消費貿易服務。
總的來說,中國與共建國家之間的貿易關系在"一帶一路"倡議的推動下取得了顯著進展。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和規則標準的對接,中國為貿易的暢通提供了堅實的支持,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,促進了共建國家與中國的互利合作。同時,中國的數字經濟和科技合作也為貿易暢通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▲2021年7月13日,中國專家組成員在布基納法索中西大區水稻示范區查看苗情。圖/新華社
人文交流夯實了貿易暢通根基
隨著國際貿易合作的深入發展,不同國家間的文化差異成為了不可忽視的"隱形成本"。這也使得人文交流在降低溝通不暢、信息阻礙、文化抵制所帶來的隱性貿易成本方面的作用越發凸顯。
在"一帶一路"共建過程中,人文交流的"心聯通"夯實了貿易暢通的根基。過去的十年間,中國與共建國家深入開展各領域的人文交流與合作,致力于實施更多的"小而美"民生工程建設,不斷促進共建國家人民間的心靈相通。
在過去的十年里,中國充分發揮在電子商務技術應用、模式創新和市場規模等方面的優勢,與共建國家加強數字經濟教育合作,培訓數字經濟人才,推動"絲路電商"在共建國家落地,助力中國與共建國家貿易持續增長,為共建國家的農戶增加收入提供了堅實保障。
"健康絲綢之路"也成為了共建"一帶一路"重要的組成部分。中國與共建國家在醫療衛生合作方面不斷深化,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間,中國承擔起負責任的大國責任,向共建國家提供大批疫苗,幫助建立有效的疫苗屏障,促進復工復產和經濟復蘇,有效推動貿易暢通。
面對當前動蕩變革的世界,推動共建"一帶一路"貿易暢通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融入構建新發展格局,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,共同提高中國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要素運營配置的能力。
構建新發展格局可以擺脫過度依賴傳統的國際大循環模式,形成更多面向南方國家和面向共建國家的國際大循環模式。
一方面,中國加大對全球市場的開放,繼續與世界分享中國市場機遇;另一方面,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繼續為世界提供中國制造、中國創造和中國智造,形成國內國際大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。
過去的十年里,中國通過搭建共建"一帶一路"合作平臺與共建國家分享中國改革開放的紅利,并在市場層面上形成了優勢互補和互通有無的關系。
共建"一帶一路"已經走過了10年的光輝歷程,如今又站在了新征程的起點上。總體來看,經濟全球化的大方向沒有改變,國際格局發展態勢對中國有利,共建"一帶一路"仍面臨著重要機遇。面對新形勢和新挑戰,共建"一帶一路"貿易合作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澎湃的活力,將邁向新的黃金十年。